那時候,女性使用的衛生巾大都是棉布和紙漿制作的,形狀成20公分長,5公分寬的長方形。因為女性在走動時,衛生巾會移動位置,一名美國女性嘗試用膠將它固定在內褲上,這種方法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,并逐漸演變成帶粘膠的衛生巾。
到六七十年代,隨著新型材料的發明和應用,柔軟無機棉代替了衛生巾外面的紗布。里面除了紙漿還加上了無機棉和醫用防潮劑。為了解決側漏的問題,生產商在兩邊加上了護翼,這一改變讓女性覺得更加舒適和安全。
到20世紀90年代,能夠增大吸收量的高分子材料、防返滲的干爽網面都應用到了衛生巾上。衛生巾的類型也更考慮女性需求,出現了日用、月用、運動、保健等不同種類。
除了衛生巾,在歐美國家,許多女性還愛使用衛生棉條。1929年,美國的伊勒?C?哈斯博士發明了內用衛生巾,也就是衛生棉條。哈斯博士是一名普通的醫生,他將自己絕大部分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發明創造上。當時,哈斯博士的妻子感覺到使用外用衛生巾,過于厚大,給她帶來諸多不便。這使得哈斯博士萌發了想為妻子做點什么的念頭。
在外科手術中,醫生或護士經常使用棉或紗布來吸收出血。哈斯博士將這種做法應用到女性經期衛生用品的使用上來。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內用衛生巾。這一發明于1933年獲得了專利,并將它取名為“丹碧絲”(TAMPAX)。
衛生巾的發展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,即首先是在女性經期,為出現不雅而具有遮蓋和遮羞作用;隨后,開始關注健康,衛生、保健與舒適逐漸成為衛生巾發展的主要方向。